肝癌於臺灣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二,國內每年新增近一萬名肝癌患者,而肝癌中晚期不適合手術、電燒或栓塞療法但肝功能不錯者,可以接受免疫療法,有效反應率約達3成:不過目前肝癌免疫療法尚未列入健保給付,且缺乏臨床生物標記預測療效,可能需要經過近百萬的完整療程才能知道是否有實際療效,對病人造成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。

臺北榮總的研究團隊,為了找出能作為評估肝癌免疫療法成效的生物標記,以過去研究曾發現腸道菌會影響腫瘤免疫療法的效果為發想,針對接受免疫療法的41名晚期肝癌患者,以及17名健康受試者,採集糞便檢體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分析。

研究發現:對於免疫治療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,毛梭菌(屬於厚壁菌門)和韋榮氏球菌(厚壁菌門)佔多數,且這些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也較高,對治療肝腫瘤的反應及存活率都明顯較好;而在治療反應不佳的病患之菌相,則是普雷沃氏菌(屬於擬桿菌門)較多。研究團隊將「好菌相」定義為腸道內含三成以上之毛梭菌,這類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之存活時間中位數可達22.8個月,壞菌相患者存活時間中位數則僅有4.8個月,兩者相差高達一年半的時間。另外,好菌相患者的死亡風險比起壞菌相患者大幅下降約 70 %、治療反應率由三成提高到五成。

研究團隊也進一步將研究成果用來預測 33 名病患的治療成效,發現好菌相患者接受免疫療法之反應率可達5成,且腫瘤無惡化存活期達8.8個月,存活時間超過1年,而壞菌相患者則是無明顯反應,腫瘤無惡化存活期僅1.8個月,存活時間也只有6.5個月。此實驗結果驗證了菌相是可以做為預測肝癌免疫療效的指標,有助於臨床醫師提供更適切的治療,也能幫助晚期肝癌病患爭取更多的珍貴治療時間。

這項研究已刊登在今年 6 月的《癌症免疫療法期刊》,並在 2022 年歐洲肝臟學會年會獲選為年度肝癌最佳研究。

*此篇文章參考來源:

https://cancer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422
https://health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4050768
https://health.tvbs.com.tw/medical/334912